上海美影厂欲撬动主题展览市场谋出路

2014
07/14
22:36

北京商报

国漫号
分享
数据
2144
0
0

北京商报

国漫号
2014
/
07/14
22:36
2144
0
0

    日前,《CCG2014东方明珠分会场-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动画形象巡展》在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开展,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美影厂”)首次带着众多经典形象集中亮相,并希望借主题展推广经典形象,撬动新盈利点。

  此次展览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展出包括孙悟空、黑猫警长、葫芦兄弟、哪吒、阿凡提、三个和尚在内的近50个经典形象雕塑,吸引了不少观众。“这是美影厂参展十年来首次主办CCG分会场活动。除了实物展示,展览期间,每日9-21时会不间断地播放美影厂的经典动画片,带给朋友们新的动画体验,让老朋友们回顾美好童年。” 上海美影厂市场营销中心总经理郑丽雯表示。

  据悉,美影厂此次展览成本约650万元,对于如何收回成本,郑丽雯表示,一方面,此次主题展的门票价格为50元,东方明珠日客流超过2万人次,期间展览还增设了互动环节,游客在参与之后还能获得免费礼品,相信会吸引到不少人的目光;“另一方面,借力此次主题展,我们已经收到来自多个城市地标相关负责人的邀请,未来展览或将推向全国,美影厂期待借展览激活经典形象价值。”郑丽雯说。

  成立于1957年的美影厂曾是全国惟一一家美术片制片厂,制作了《骄傲的将军》、《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等超过500部广受关注的动画影片,成为几代观众不可磨灭的回忆。曾有机构评估,美影厂的孙悟空、黑猫警长等11个经典卡通形象价值17亿元,但上世纪90年代,受市场化冲击与近5000万元的债务负担影响,美影厂发展一度停滞。

  近年来,美影厂正有意加速转型步伐,去年3月,美影厂宣布启动10部动画片项目。但在3D版《大闹天宫》之前,原创作品《勇士》、《马兰花》、重拍作品《葫芦兄弟》、《黑猫警长》的关注度与票房收入都未达预期。

  在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看来,国内动画产业的主战场在电视而非电影,如果没有将作品系列化、对作品进行持续传播,版权方很难维护动画形象的价值。

  对此,郑丽雯表示,动画片摄制与动画产业链发展将共同激发经典动画的价值,“美影厂将寻求与其他动画形象的差异性,结合‘90后’、‘00后’的喜好,增强IP市场熟悉度及活跃度。未来,美影厂将以IP授权为核心,加快布局手机游戏、儿童教育类书籍、在线教育,并与视频网站建立密切关系,推广包括视频、点播等服务在内的授权合作”。

免责声明:中国动漫产业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同类推荐

4年只做一部动画! 美影厂将经典藏在细节中

6月1日,发布今年暑期新片《大耳朵图图之美食狂想曲》6月1日动画“中国学派”的摇篮——上海电影集团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日迎来60华诞。从《大闹天宫》到《哪吒闹海》,从《小蝌蚪找妈妈》到《山水情》,从《金猴降妖》到《宝莲灯》,还有三个和尚、九色鹿、阿凡提、雪孩子、西岳奇童、葫芦兄弟、黑猫警长、没头脑和不高兴……走过一甲子,上海美影厂孕育出品了600多部动画作品,获得了动画界“中国学派”的美誉。站在新起点,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影视市场竞争,几代中国动画人始终不忘初心,继往开来。“4年只做一部动画” 经典藏在细节中“4年只做了一部动画电影,这与今天有些剧组4个月拍一部电影完全不同,老一辈艺术家的付出可以用伟大来形容。”上海电影集团总裁任仲伦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成立60周年之际十分感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上海电影制片厂美术片组诞生,在此基础上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于1957年成立。其创造的最重要里程碑之一是《大闹天宫》。“老艺术家们甘耐寂寞,每天加班加点,为的是让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动画形象站起来。”上海美影厂现任负责人郑虎说。半个多世纪前,《大闹天宫》的诞生圆了中国早期动画开山者之一万籁鸣的“西游梦”。如今年逾八旬的万籁鸣之子万国伟回忆,父亲酷爱《西游记》,尤其是大闹天宫。上世纪50年代他走到哪里都带着一本《西游记》小册子,在上面写写画画,把整部动画片脚本的框架都标在了上面。“最难完成的是孙悟空的形象设计,大家总觉得不够完美,后来请当时演绍剧的‘南猴王’一个个动作讲解,猴要有‘猴腔’,这样才最终有了动画孙悟空形象。”《大闹天宫》原画组组长、81岁高龄的严定宪回忆。直至今日,上海美影厂依然保持着老艺术家们为动画片“接地气、下生活”的创作习惯。扛起中国特色动画审美之旗“我不愿模仿!”这是已故上海美影厂首任厂长特伟经常提起的五个字。他被称为中国“水墨动画之父”、动画电影“中国学派”创始人之一。在他的领导下,自上世纪50年代起,上海美影厂走出了一条有别于西方国家动画发展模式的中国之路。从1955年筹备《骄傲的将军》开始,特伟主导的美术电影创作就尝试探索中国传统戏曲与动画的结合。很快上海美影厂又从齐白石国画中汲取灵感,艺术团队夜以继日研发,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诞生了。后来,又有《牧笛》《鹿铃》《山水情》等,动画界的“中国学派”初具规模,扛起中国特色动画审美之旗。多位八旬高龄的老艺术家说,动画“中国学派”能在世界上站稳脚跟,靠的是不忘初心,坚守文化自信。1957年进入美影厂的钱运达曾被派去捷克实习,回国那天就立下志向,“要拍出中国味的动画”。后来,他执导《金色的海螺》特别选择剪纸工艺;改革开放后,又执导《天书奇谭》,突出中国古典神话风格。今年已88岁高龄的他说:“我们的木偶片,剪纸片,加上美术、音乐、台词、表演等等,都是要寻找民族动画的东西。”新甲子,动画“中国学派”谋复兴近年来,中国电影产业快速发展,多部国产动画电影单片票房过亿元。上海美影厂所积累的中国原创动画形象知识产权估值累计超过100亿元,而动画“中国学派”的复兴依然任重道远。6月1日,上海美影厂发布2017年至2021年新片及创作五年计划,传统经典动画形象将“再生”,一批全新的动画系列也将问世。2017年暑期,院线动画大作《大耳朵图图之美食狂想曲》将率先登场。更令“粉丝”兴奋的是,今年国庆档期,童自荣配音的阿凡提,将“搭档”李扬配音的巴依老爷,首次登上院线银幕,演绎3D影院动画《阿凡提》。围绕经典形象开发,上海美影厂还将出品影院动画片《雪孩子之伴我一生》《孙悟空之火焰山》,新制作的《神奇少年桑桑三部曲》《五重奏》《巨人花园》《孔子之道》《小熊包子》等,有望覆盖全年龄段动画观众,构建起更全面的动画娱乐产业链。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水墨动画传承之作,艺术大片《斑羚飞渡》继承前辈艺术家的创新精神,将当代国画的水墨动物形象搬上大银幕。“美影新生代不是简单复制前辈的工作,而是不断创新,相信未来一定会迎来动画‘中国学派’的复兴。”青年水墨动画导演施屹说。

6月1日,发布今年暑期新片《大耳朵图图之美食狂想曲》6月1日动画“中国学派”的摇篮——上海电影集团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日迎来60华诞。从《大闹天宫》到《哪吒闹海》,从《小蝌蚪找妈妈》到《山水情》,从《金猴降妖》到《宝莲灯》,还有三个和尚、九色鹿、阿凡提、雪孩子、西岳奇童、葫芦兄弟、黑猫警长、没头脑和不高兴……走过一甲子,上海美影厂孕育出品了600多部动画作品,获得了动画界“中国学派”的美誉。站在新起点,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影视市场竞争,几代中国动画人始终不忘初心,继往开来。“4年只做一部动画” 经典藏在细节中“4年只做了一部动画电影,这与今天有些剧组4个月拍一部电影完全不同,老一辈艺术家的付出可以用伟大来形容。”上海电影集团总裁任仲伦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成立60周年之际十分感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上海电影制片厂美术片组诞生,在此基础上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于1957年成立。其创造的最重要里程碑之一是《大闹天宫》。“老艺术家们甘耐寂寞,每天加班加点,为的是让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动画形象站起来。”上海美影厂现任负责人郑虎说。半个多世纪前,《大闹天宫》的诞生圆了中国早期动画开山者之一万籁鸣的“西游梦”。如今年逾八旬的万籁鸣之子万国伟回忆,父亲酷爱《西游记》,尤其是大闹天宫。上世纪50年代他走到哪里都带着一本《西游记》小册子,在上面写写画画,把整部动画片脚本的框架都标在了上面。“最难完成的是孙悟空的形象设计,大家总觉得不够完美,后来请当时演绍剧的‘南猴王’一个个动作讲解,猴要有‘猴腔’,这样才最终有了动画孙悟空形象。”《大闹天宫》原画组组长、81岁高龄的严定宪回忆。直至今日,上海美影厂依然保持着老艺术家们为动画片“接地气、下生活”的创作习惯。扛起中国特色动画审美之旗“我不愿模仿!”这是已故上海美影厂首任厂长特伟经常提起的五个字。他被称为中国“水墨动画之父”、动画电影“中国学派”创始人之一。在他的领导下,自上世纪50年代起,上海美影厂走出了一条有别于西方国家动画发展模式的中国之路。从1955年筹备《骄傲的将军》开始,特伟主导的美术电影创作就尝试探索中国传统戏曲与动画的结合。很快上海美影厂又从齐白石国画中汲取灵感,艺术团队夜以继日研发,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诞生了。后来,又有《牧笛》《鹿铃》《山水情》等,动画界的“中国学派”初具规模,扛起中国特色动画审美之旗。多位八旬高龄的老艺术家说,动画“中国学派”能在世界上站稳脚跟,靠的是不忘初心,坚守文化自信。1957年进入美影厂的钱运达曾被派去捷克实习,回国那天就立下志向,“要拍出中国味的动画”。后来,他执导《金色的海螺》特别选择剪纸工艺;改革开放后,又执导《天书奇谭》,突出中国古典神话风格。今年已88岁高龄的他说:“我们的木偶片,剪纸片,加上美术、音乐、台词、表演等等,都是要寻找民族动画的东西。”新甲子,动画“中国学派”谋复兴近年来,中国电影产业快速发展,多部国产动画电影单片票房过亿元。上海美影厂所积累的中国原创动画形象知识产权估值累计超过100亿元,而动画“中国学派”的复兴依然任重道远。6月1日,上海美影厂发布2017年至2021年新片及创作五年计划,传统经典动画形象将“再生”,一批全新的动画系列也将问世。2017年暑期,院线动画大作《大耳朵图图之美食狂想曲》将率先登场。更令“粉丝”兴奋的是,今年国庆档期,童自荣配音的阿凡提,将“搭档”李扬配音的巴依老爷,首次登上院线银幕,演绎3D影院动画《阿凡提》。围绕经典形象开发,上海美影厂还将出品影院动画片《雪孩子之伴我一生》《孙悟空之火焰山》,新制作的《神奇少年桑桑三部曲》《五重奏》《巨人花园》《孔子之道》《小熊包子》等,有望覆盖全年龄段动画观众,构建起更全面的动画娱乐产业链。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水墨动画传承之作,艺术大片《斑羚飞渡》继承前辈艺术家的创新精神,将当代国画的水墨动物形象搬上大银幕。“美影新生代不是简单复制前辈的工作,而是不断创新,相信未来一定会迎来动画‘中国学派’的复兴。”青年水墨动画导演施屹说。

1914 0 0

国产动画电影要能表达中国人的美与情感

一部《大圣归来》,让我们看到国产动画电影沉寂已久的光芒。截至8月26日,《大圣归来》累计票房达到了9.4亿。这一个月以来,执行制作人金大勇被问到最多的一个问题是,“《大圣归来》成功的经验是什么?”是取材于中国传统题材?是角色设计?是《小蝌蚪找妈妈》、《牧笛》的水墨风格?是《大闹天宫》那样壁画重彩的背景?是《三个和尚》那样的以虚代实的时空塑造语言?是配音方面的京剧锣鼓、民族音乐?金大勇告诉信息时报记者,他们的体会是,除了中国元素之外,一部纯正中国风的作品,需要体现中国人感知世界与表达情感的方式。“如果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在70年代至80年代初期所生产的、代表了一个时代中国最高动画电影成就的作品是中国动画电影1.0时代的话,那么《大圣归来》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动画电影的2.0。”8月20日,在第七届中国国际漫博会主体活动2015中国动画电影高峰会上,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院长李剑平认为,《大圣归来》的成功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具有必然性的——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动漫“中国学派”的辉煌到2004年以来国家大力支持动漫产业的新十年,行业的创作积累与观众的市场期待都为一部成功的国产动画电影的到来做出了铺垫,而《大圣归来》的成功,证明了中国传统题材完全可能创作出新意,具有时代审美价值。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题材广泛、内涵丰富,在文化产业IP为王的今天,动漫行业当然不会忘记深挖传统文化,从剧本题材、角色造型、风格定位等各种角度汲取灵感与素材,拓宽中国动画的发展道路,也以新方式传递经典处世智慧与价值观。仅在本届漫博会2015动漫游戏精品IP项目预售路演中,就有《海龙号——海上丝绸之路历险记》、《兰陵王入阵曲》、昆曲元素3D系列电视动画片《粉墨宝贝》等众多与传统题材有关的IP项目亮相。在今天,当我们再度提起“中国动画的中国特质”时,我们所谈到的是什么?1.“中国元素”不是靠堆砌符号就能做到的我们都知道,“中国学派”的概念,是20世纪50年代被从文学领域引入到动画艺术中来的。前不久在广东美术馆刚刚闭幕的“世界动漫的中国学派”大展中,策展方追溯现代动画发展的历史,发现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万氏兄弟就受欧美电影的启发,开始了对动画的艰难探索。在中国动画的起步阶段,诞生了两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一是1941年的《铁扇公主》,不但是我国最早的动画长片,也是全世界第四部问世的动画长片。它的故事与今天的《大圣归来》同样取材于传统经典小说《西游记》。而在学界,人们广泛承认的“中国学派”开山之作,是1956年的《骄傲的将军》。它的动画造型借鉴了京剧脸谱,背景设计运用了古代壁画的工笔技巧,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那次展览的文案企划、艺术陈晓勤介绍:“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末,中国动画工作者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动画的不同表现形式,如借鉴工笔重彩、水墨绘画、民间绘画、皮影、剪纸、木偶等,同时不断拓展动画的表现内容,如大量选取中国神话、民间故事、传说、戏曲、寓言故事等,充分发挥动画艺术的特点,拍摄出许多至今在中国甚至世界动画电影史上堪称经典的优秀作品,中国动画因此得到了世界的认同,被誉为‘中国学派’。”在近日播出的《财经郎眼》栏目讨论了中国动漫的产业化发展,节目中,业界嘉宾列数了《大圣归来》中的中国元素,包括了视觉元素剪纸、皮影,听觉元素筝曲、昆曲唱腔等。这样的视觉引用还包括在片头时用二维的方式制作了一小段片段向《大闹天宫》、《金猴降妖》等经典的电影致敬。而在接受信息时报记者专访时,《大圣归来》的执行制作人金大勇认为,在对“中国元素”的选择上,导演考虑的更多的不是“这个符号很中国”。“我觉得那些元素,都是表面的,”金大勇认为,仅仅堆砌符号,可能最后呈现的就是西方对东方的一种猎奇式的固化印象,“你看到的是中国题材,不是我们一定要加了哪些东西才是中国。其实不是这样。我们用中国元素,也是实实在在的用,只有它确实符合我们当前情境的需要,我们才去用它,如果不符合,你硬要插一点东西进去表示我很中国,那就不对了。你像很多人提到电影里面那段皮影戏,那是因为需要出现一个戏台,需要一个方式来表现齐天大圣的故事家喻户晓,江流儿他从小就喜欢看大圣的故事,熟知大圣的传说,而且非常崇拜大圣,只要哪里有大圣的故事演出,他就一定要看。是为了表现这个。一部好的电影里面,任何元素都应该是服从整体的需要,出现在恰当的位置。”对此,《海龙号——海上丝绸之路历险记》的总策划、广州动漫行业协会副会长李勇也有类似的看法。《海龙号》是一部以海上丝绸之路为背景,讲述中国与五大洲的交流,演绎以“和”文化为核心的中国商道与人道的数码三维动画电影,定位为15~25岁观众喜爱的奇幻冒险类影片。这一作品已经策划多年,曾入选2014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动漫扶持计划、参展第十一届深圳文博会,动漫系列图书也将由广州出版社编辑出版。上周,李勇在漫博会2015动漫游戏精品IP项目预售路演中展示了电影的基本构架与制作进度,获得了与会专家与投资方的好评。李勇认为,欧美和日韩在影视动画上面都形成了他们独特的风格,而我们在这方面目前还做得很不够,一味的跟风而没有形成自己鲜明的“中国风”,“我们的水墨动画是那么的优美和独具特色,早已得到国际上高度的认可,可是近年来无论是在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上几乎已销声匿迹。可惜啊!”为了在动画电影(动画片)中很好地表达“中国性”,需要做到将内容和形式完美的结合。在美术资源方面:“有关海上丝绸之路的文献、图录、文物等能找到的我们都有参考,并正在建立专家团队。”在这个全球航行的世界性图景中,“美术效果上我们会在中国风格和特色的前提下融入国际化的元素,其实迪士尼的很多东西是借鉴我们中国的,由于我们在国际上展现的少,就被认为是他们的了,唯美的东西是全世界都喜欢的,当然我们现在展现的还是初步的设定,在全面启动时会更做出我们特色的。我们不会把‘中国性’仅仅作为符号出现,我们的目标是要把中国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完美地结合和展现,并且还要吸收世界各国先进的技术、艺术及表达方式来为我们的‘中国性’服务。”李勇说。《海龙号》2.“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自然,这里面是中国人的表演方式”这一个月以来,金大勇被问到最多的一个问题是,“《大圣归来》成功的经验的什么?”“对这个问题我跟田导(田晓鹏)也聊了好几回,”金大勇停顿了一会儿,事实上,在之前的采访中他一直表示,需要感谢的是与中国动漫一同成长起来的观众,是网友们的厚爱,是互联网、自媒体的时代,是《西游记》这个脍炙人口深入人心的题材……而他们自己,只是“想好好做一件东西,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作品,其他的并没想那么多”。“后来觉得,说要坚持,要走心,要不忘初心耐得住寂寞,要严格再严格地要求品质,那些都是最基本的,多说也没意思。除此之外再能说一说的有两点,一个是动画角色的表现,另一个是镜头的运用,有个人的一些理解和观念。”“从动画的角度来讲,你说风格漂亮啊,过渡平和啊,节奏感非常好啊,这也都是大概能这么分析,”这个曾经做过广告人,对影像制作经验丰富、擅于用视觉惊艳抓住观众眼球的男人最终放弃了给我讲述那些漫长的建模和渲染过程,总结了一句——其实自然才是最重要的。“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自然,你看着不别扭。你不觉得大圣很英俊、江流儿很萌,他们也没有特别漂亮或怎么样,但你就觉得特别自然,就过去了,你甚至没去想过他动作是怎么走的,就过去了,这反而是控制得比较好的时候。为什么呢?这里面是中国人的表演方式。”享誉华人世界的《老夫子》漫画作者王泽用一个艺术家的敏感来讲述他对《大圣归来》的感受:“这部片子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非常的有吸引力。他们很用心、很执着、很有热情地去创造他们的作品。美国人制造的片子,他们的主角、他们的配角,他们所有的演员和他们的卡通都是美国人他们自己的生活表现和他们自己感情的发挥。日本人也是通过他们的作品来表达他们日本人自己的情感。我觉得中国人就应该表达自己的美和情感。我一看到开头那一幕,一只猴子孤单单坐在高高的一块石头上,我心里就觉得,他一定有故事,他那么孤独,全世界都是敌人,他要得忧郁症了,我一定要去给这部电影的导演制片一个拥抱。”中国美协动漫艺委会副主任、广东省动漫艺术家协会主席金城对此也有同样的感受:“我们看《功夫熊猫》、《花木兰》,它们也用的是中国元素,但是你看了就觉得,它不是一只中国熊猫,就算是华人也是出生在美国的。它会很自然地耸耸肩、一摊手,这样的动作不是中国人的情感表达。”“所以你看,我们在做片子的时候,这些角色的设定其实是符合中国人状态,你不会觉得哪儿能说得出好,但整个就自然。你首先别把它当动画看,更千万别觉得我是给小孩子看的,我什么都要解释得清清楚楚观众才能看得懂,千万不要。你就要想,你要拍的是一部电影,一部你自己心里能满意的电影。”金大勇说到兴奋时,亲自上手比划着电影中一些含蓄的细节,“比如说大圣在窗台上跟江流儿聊天,江流儿问你怎么不回家?你一个跟头就十万八千里。他说当然了!这时候提到辉煌史他心里兴奋了一下,一举手,啪,手到眼前看到了禁锢,低头,肩膀落下,手下来了。这符合一个中国人的心理。中国人看到了自然会明白他的情绪变化。因为他就是差不多符合我们这个年龄的中国人的心态,之前也有各种各样经历,处于这个年龄他开始低迷,怀疑自己。你说我们学好莱坞,故事爆点啊什么的,他有一个成熟的套路,但是作品真正表现出来之后,还是这些细节的东西让人接受。”作为另一个案例,《海龙号》的人物塑造中,不仅出现了汉族的主角,还有波斯公主和一些消失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古代民族出现。李勇表示:“从人物的设定开始我们就为演绎‘和’文化这个核心的内容埋下了伏笔,人物主配角的设定就是一个多民族的融合。表达方式上我们会坚持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中国式的海洋精神是源于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的。《海贼王》、《加勒比海盗》都是国外成功的影视动画作品,国内目前成功的海洋题材的影视动画作品还没有出现,但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一定会出现的!要说中国式的海洋精神、中国的商道和人道,其根源一定都是源于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船长是中国文化的传承者和代言人,剧情不但要遵循影视的创作规律,传播一个民族的文化和传统,还要适合现代人的欣赏水平,更要借鉴和吸收国际先进的表达方式,才能取得成功。但是不要一说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就认为是呆板的,我们的文学名著《山海经》、《封神榜》、《西游记》、《聊斋》哪一个不是精彩纷呈?”3.“它最大的意义就是‘探索’——中国故事怎么讲?”《大圣归来》导演田晓鹏曾经总结:“这部作品的所有亮点和不足都忠实地映射了当下的中国动漫产业水准,而它最大的意义就是‘探索’——中国故事怎么讲?东方动漫如何建立自己的思想和艺术体系?这都是我们要进一步探讨的事。”将中国历史、神话、传说作为一个巨大的IP,是近年来常用的思路,但也有人认为,它同时是一个巨大的陷阱——例如故事,观众熟知人物性格与剧情走向,改编容易在“招致非议”与“没有新意”之间摇摆。那么,在利用传统文化IP时,最重要的部分是什么?其实,这不仅是动画行业,也是文化艺术领域近年来频繁遇到的问题。李勇认为并不矛盾:“只是怎么用现代的营销管理运营手段和影视动漫的表现形式把我们的内容和形式完美的结合,创造出一个个巨大的IP来。关键在于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的结合,也就是要有创意、有创新的来表达经典的内容,再加上现代的营销管理运营方式。国际上成功的案例比比皆是,我们不是做不到,而是时间问题,《大圣归来》就是国内很好的案例啊。利用传统文化的IP,最重要的部分我认为是在创新中传承和不断升华我们的传统文化,并与世界各国的文化相融合,共同创造人类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对于这个“时间问题”,金城将它表述为“要尊重艺术的客观规律”。“我们必须首先把动画、动漫看做一门艺术,然后再来谈产业开发。过去我们在做动画的时候,过于快餐化,现在看这是一条死路。在美国,一部动画电影从立项到完成,怎么也要四五年,《大圣归来》从剧本策划到最后完成花了八年时间,而中国许多动画通常就是一两年就做出来了,定位就是投入几百万,做出来挣上几千万,结果规模越做越小,产品粗糙,市场狭窄,只能走低龄路线。然而好的艺术作品是属于全年龄的,《丁丁历险记》,至今男女老少都喜欢读,它的魅力是属于全世界的。”但是,金城也提到了问题的另一方面:“这样老少皆宜、合家欢的全年龄动画电影,国家广电总局给予了充分的认可,并且号召大家要发展成人动画电影,问题来了,中国动漫行业尤其是动画企业,我们是依托在现有的动画播出体制下成长的,所有的电视节目大多数在现有的少儿频道基础上进行商业传播的,接下来我们的路要怎么走,实际上是一个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可能要面对的一个问题。”

一部《大圣归来》,让我们看到国产动画电影沉寂已久的光芒。截至8月26日,《大圣归来》累计票房达到了9.4亿。这一个月以来,执行制作人金大勇被问到最多的一个问题是,“《大圣归来》成功的经验是什么?”是取材于中国传统题材?是角色设计?是《小蝌蚪找妈妈》、《牧笛》的水墨风格?是《大闹天宫》那样壁画重彩的背景?是《三个和尚》那样的以虚代实的时空塑造语言?是配音方面的京剧锣鼓、民族音乐?金大勇告诉信息时报记者,他们的体会是,除了中国元素之外,一部纯正中国风的作品,需要体现中国人感知世界与表达情感的方式。“如果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在70年代至80年代初期所生产的、代表了一个时代中国最高动画电影成就的作品是中国动画电影1.0时代的话,那么《大圣归来》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动画电影的2.0。”8月20日,在第七届中国国际漫博会主体活动2015中国动画电影高峰会上,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院长李剑平认为,《大圣归来》的成功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具有必然性的——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动漫“中国学派”的辉煌到2004年以来国家大力支持动漫产业的新十年,行业的创作积累与观众的市场期待都为一部成功的国产动画电影的到来做出了铺垫,而《大圣归来》的成功,证明了中国传统题材完全可能创作出新意,具有时代审美价值。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题材广泛、内涵丰富,在文化产业IP为王的今天,动漫行业当然不会忘记深挖传统文化,从剧本题材、角色造型、风格定位等各种角度汲取灵感与素材,拓宽中国动画的发展道路,也以新方式传递经典处世智慧与价值观。仅在本届漫博会2015动漫游戏精品IP项目预售路演中,就有《海龙号——海上丝绸之路历险记》、《兰陵王入阵曲》、昆曲元素3D系列电视动画片《粉墨宝贝》等众多与传统题材有关的IP项目亮相。在今天,当我们再度提起“中国动画的中国特质”时,我们所谈到的是什么?1.“中国元素”不是靠堆砌符号就能做到的我们都知道,“中国学派”的概念,是20世纪50年代被从文学领域引入到动画艺术中来的。前不久在广东美术馆刚刚闭幕的“世界动漫的中国学派”大展中,策展方追溯现代动画发展的历史,发现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万氏兄弟就受欧美电影的启发,开始了对动画的艰难探索。在中国动画的起步阶段,诞生了两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一是1941年的《铁扇公主》,不但是我国最早的动画长片,也是全世界第四部问世的动画长片。它的故事与今天的《大圣归来》同样取材于传统经典小说《西游记》。而在学界,人们广泛承认的“中国学派”开山之作,是1956年的《骄傲的将军》。它的动画造型借鉴了京剧脸谱,背景设计运用了古代壁画的工笔技巧,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那次展览的文案企划、艺术陈晓勤介绍:“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末,中国动画工作者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动画的不同表现形式,如借鉴工笔重彩、水墨绘画、民间绘画、皮影、剪纸、木偶等,同时不断拓展动画的表现内容,如大量选取中国神话、民间故事、传说、戏曲、寓言故事等,充分发挥动画艺术的特点,拍摄出许多至今在中国甚至世界动画电影史上堪称经典的优秀作品,中国动画因此得到了世界的认同,被誉为‘中国学派’。”在近日播出的《财经郎眼》栏目讨论了中国动漫的产业化发展,节目中,业界嘉宾列数了《大圣归来》中的中国元素,包括了视觉元素剪纸、皮影,听觉元素筝曲、昆曲唱腔等。这样的视觉引用还包括在片头时用二维的方式制作了一小段片段向《大闹天宫》、《金猴降妖》等经典的电影致敬。而在接受信息时报记者专访时,《大圣归来》的执行制作人金大勇认为,在对“中国元素”的选择上,导演考虑的更多的不是“这个符号很中国”。“我觉得那些元素,都是表面的,”金大勇认为,仅仅堆砌符号,可能最后呈现的就是西方对东方的一种猎奇式的固化印象,“你看到的是中国题材,不是我们一定要加了哪些东西才是中国。其实不是这样。我们用中国元素,也是实实在在的用,只有它确实符合我们当前情境的需要,我们才去用它,如果不符合,你硬要插一点东西进去表示我很中国,那就不对了。你像很多人提到电影里面那段皮影戏,那是因为需要出现一个戏台,需要一个方式来表现齐天大圣的故事家喻户晓,江流儿他从小就喜欢看大圣的故事,熟知大圣的传说,而且非常崇拜大圣,只要哪里有大圣的故事演出,他就一定要看。是为了表现这个。一部好的电影里面,任何元素都应该是服从整体的需要,出现在恰当的位置。”对此,《海龙号——海上丝绸之路历险记》的总策划、广州动漫行业协会副会长李勇也有类似的看法。《海龙号》是一部以海上丝绸之路为背景,讲述中国与五大洲的交流,演绎以“和”文化为核心的中国商道与人道的数码三维动画电影,定位为15~25岁观众喜爱的奇幻冒险类影片。这一作品已经策划多年,曾入选2014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动漫扶持计划、参展第十一届深圳文博会,动漫系列图书也将由广州出版社编辑出版。上周,李勇在漫博会2015动漫游戏精品IP项目预售路演中展示了电影的基本构架与制作进度,获得了与会专家与投资方的好评。李勇认为,欧美和日韩在影视动画上面都形成了他们独特的风格,而我们在这方面目前还做得很不够,一味的跟风而没有形成自己鲜明的“中国风”,“我们的水墨动画是那么的优美和独具特色,早已得到国际上高度的认可,可是近年来无论是在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上几乎已销声匿迹。可惜啊!”为了在动画电影(动画片)中很好地表达“中国性”,需要做到将内容和形式完美的结合。在美术资源方面:“有关海上丝绸之路的文献、图录、文物等能找到的我们都有参考,并正在建立专家团队。”在这个全球航行的世界性图景中,“美术效果上我们会在中国风格和特色的前提下融入国际化的元素,其实迪士尼的很多东西是借鉴我们中国的,由于我们在国际上展现的少,就被认为是他们的了,唯美的东西是全世界都喜欢的,当然我们现在展现的还是初步的设定,在全面启动时会更做出我们特色的。我们不会把‘中国性’仅仅作为符号出现,我们的目标是要把中国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完美地结合和展现,并且还要吸收世界各国先进的技术、艺术及表达方式来为我们的‘中国性’服务。”李勇说。《海龙号》2.“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自然,这里面是中国人的表演方式”这一个月以来,金大勇被问到最多的一个问题是,“《大圣归来》成功的经验的什么?”“对这个问题我跟田导(田晓鹏)也聊了好几回,”金大勇停顿了一会儿,事实上,在之前的采访中他一直表示,需要感谢的是与中国动漫一同成长起来的观众,是网友们的厚爱,是互联网、自媒体的时代,是《西游记》这个脍炙人口深入人心的题材……而他们自己,只是“想好好做一件东西,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作品,其他的并没想那么多”。“后来觉得,说要坚持,要走心,要不忘初心耐得住寂寞,要严格再严格地要求品质,那些都是最基本的,多说也没意思。除此之外再能说一说的有两点,一个是动画角色的表现,另一个是镜头的运用,有个人的一些理解和观念。”“从动画的角度来讲,你说风格漂亮啊,过渡平和啊,节奏感非常好啊,这也都是大概能这么分析,”这个曾经做过广告人,对影像制作经验丰富、擅于用视觉惊艳抓住观众眼球的男人最终放弃了给我讲述那些漫长的建模和渲染过程,总结了一句——其实自然才是最重要的。“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自然,你看着不别扭。你不觉得大圣很英俊、江流儿很萌,他们也没有特别漂亮或怎么样,但你就觉得特别自然,就过去了,你甚至没去想过他动作是怎么走的,就过去了,这反而是控制得比较好的时候。为什么呢?这里面是中国人的表演方式。”享誉华人世界的《老夫子》漫画作者王泽用一个艺术家的敏感来讲述他对《大圣归来》的感受:“这部片子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非常的有吸引力。他们很用心、很执着、很有热情地去创造他们的作品。美国人制造的片子,他们的主角、他们的配角,他们所有的演员和他们的卡通都是美国人他们自己的生活表现和他们自己感情的发挥。日本人也是通过他们的作品来表达他们日本人自己的情感。我觉得中国人就应该表达自己的美和情感。我一看到开头那一幕,一只猴子孤单单坐在高高的一块石头上,我心里就觉得,他一定有故事,他那么孤独,全世界都是敌人,他要得忧郁症了,我一定要去给这部电影的导演制片一个拥抱。”中国美协动漫艺委会副主任、广东省动漫艺术家协会主席金城对此也有同样的感受:“我们看《功夫熊猫》、《花木兰》,它们也用的是中国元素,但是你看了就觉得,它不是一只中国熊猫,就算是华人也是出生在美国的。它会很自然地耸耸肩、一摊手,这样的动作不是中国人的情感表达。”“所以你看,我们在做片子的时候,这些角色的设定其实是符合中国人状态,你不会觉得哪儿能说得出好,但整个就自然。你首先别把它当动画看,更千万别觉得我是给小孩子看的,我什么都要解释得清清楚楚观众才能看得懂,千万不要。你就要想,你要拍的是一部电影,一部你自己心里能满意的电影。”金大勇说到兴奋时,亲自上手比划着电影中一些含蓄的细节,“比如说大圣在窗台上跟江流儿聊天,江流儿问你怎么不回家?你一个跟头就十万八千里。他说当然了!这时候提到辉煌史他心里兴奋了一下,一举手,啪,手到眼前看到了禁锢,低头,肩膀落下,手下来了。这符合一个中国人的心理。中国人看到了自然会明白他的情绪变化。因为他就是差不多符合我们这个年龄的中国人的心态,之前也有各种各样经历,处于这个年龄他开始低迷,怀疑自己。你说我们学好莱坞,故事爆点啊什么的,他有一个成熟的套路,但是作品真正表现出来之后,还是这些细节的东西让人接受。”作为另一个案例,《海龙号》的人物塑造中,不仅出现了汉族的主角,还有波斯公主和一些消失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古代民族出现。李勇表示:“从人物的设定开始我们就为演绎‘和’文化这个核心的内容埋下了伏笔,人物主配角的设定就是一个多民族的融合。表达方式上我们会坚持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中国式的海洋精神是源于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的。《海贼王》、《加勒比海盗》都是国外成功的影视动画作品,国内目前成功的海洋题材的影视动画作品还没有出现,但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一定会出现的!要说中国式的海洋精神、中国的商道和人道,其根源一定都是源于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船长是中国文化的传承者和代言人,剧情不但要遵循影视的创作规律,传播一个民族的文化和传统,还要适合现代人的欣赏水平,更要借鉴和吸收国际先进的表达方式,才能取得成功。但是不要一说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就认为是呆板的,我们的文学名著《山海经》、《封神榜》、《西游记》、《聊斋》哪一个不是精彩纷呈?”3.“它最大的意义就是‘探索’——中国故事怎么讲?”《大圣归来》导演田晓鹏曾经总结:“这部作品的所有亮点和不足都忠实地映射了当下的中国动漫产业水准,而它最大的意义就是‘探索’——中国故事怎么讲?东方动漫如何建立自己的思想和艺术体系?这都是我们要进一步探讨的事。”将中国历史、神话、传说作为一个巨大的IP,是近年来常用的思路,但也有人认为,它同时是一个巨大的陷阱——例如故事,观众熟知人物性格与剧情走向,改编容易在“招致非议”与“没有新意”之间摇摆。那么,在利用传统文化IP时,最重要的部分是什么?其实,这不仅是动画行业,也是文化艺术领域近年来频繁遇到的问题。李勇认为并不矛盾:“只是怎么用现代的营销管理运营手段和影视动漫的表现形式把我们的内容和形式完美的结合,创造出一个个巨大的IP来。关键在于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的结合,也就是要有创意、有创新的来表达经典的内容,再加上现代的营销管理运营方式。国际上成功的案例比比皆是,我们不是做不到,而是时间问题,《大圣归来》就是国内很好的案例啊。利用传统文化的IP,最重要的部分我认为是在创新中传承和不断升华我们的传统文化,并与世界各国的文化相融合,共同创造人类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对于这个“时间问题”,金城将它表述为“要尊重艺术的客观规律”。“我们必须首先把动画、动漫看做一门艺术,然后再来谈产业开发。过去我们在做动画的时候,过于快餐化,现在看这是一条死路。在美国,一部动画电影从立项到完成,怎么也要四五年,《大圣归来》从剧本策划到最后完成花了八年时间,而中国许多动画通常就是一两年就做出来了,定位就是投入几百万,做出来挣上几千万,结果规模越做越小,产品粗糙,市场狭窄,只能走低龄路线。然而好的艺术作品是属于全年龄的,《丁丁历险记》,至今男女老少都喜欢读,它的魅力是属于全世界的。”但是,金城也提到了问题的另一方面:“这样老少皆宜、合家欢的全年龄动画电影,国家广电总局给予了充分的认可,并且号召大家要发展成人动画电影,问题来了,中国动漫行业尤其是动画企业,我们是依托在现有的动画播出体制下成长的,所有的电视节目大多数在现有的少儿频道基础上进行商业传播的,接下来我们的路要怎么走,实际上是一个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可能要面对的一个问题。”

信息时报 2765天前
3013 0 0

中国第一部动画片是它?

信息时报讯 (记者 成小珍 通讯员 钟达文)中国第一部动画片是什么?原来是1926年出品的《大闹画室》!“第56届羊城菊会”已正式亮相,本届菊会以“菊香动漫绘童梦”为主题,向中国经典动漫致敬。记者昨日走访获悉,配合菊展的举办,文化公园特别举办了中国经典动漫专题展览,讲述中国动漫的发展历程,介绍中国的经典、优秀动画作品,在传承民族经典的同时,留住美好回忆。第56届羊城菊会的“主角”不同一般,其创意为“菊香+动漫”,菊花扎作师傅们用大立菊、品种菊等各种菊花做成了中国经典动漫形象,包括美羊羊、黑猫警长、熊大、熊二等。除了赏菊,还能看展览!记者在文化公园看到,公园开辟了专门展厅,介绍中国经典动漫,展览将持续至12月15日。按时间顺序,展览将中国动漫的发展分为几个部分,从起步到辉煌、转折等。配合史料的介绍,罗列了该时期最为经典、优秀的动漫作品。“看了这个展览,我觉得我很幸福。”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初的刘女士告诉记者,展览介绍的经典、优秀动漫作品中,除了几部没印象外,其他的她都看过,而且印象深刻。“除了这些,还有《小鲤鱼跳龙门》,《骄傲的将军》,《人参娃娃》等,我当年赶上了中国动画发展最好的时代。”刘女士说,菊展很怀旧,勾起她的童年回忆。中国动画如何发展而来?起步阶段1926年到1946年关键词:万氏四兄弟 《铁扇公主》要说中国动画的起源,必须提到万氏四兄弟(万古蟾、万籁鸣、万超尘、万涤寰)。1926年,他们摄制了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揭开中国动画史的一页。但说到真正在亚洲甚至世界都产生影响的,则是1941年上映的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这部动画放映时间长达80分钟,一秒24帧。万氏兄弟的这些动画,加入了中国的美术元素,比如工笔画、水墨画。《铁扇公主》一上映,即在亚洲产生极大轰动。黄金阶段1950年到1977年关键词:水墨动画这时期涌现大量优秀作品,如中国第一部彩色木偶片《小小英雄》、木偶片《神笔》、中国第一部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等。1960年,令世界惊叹的“水墨动画”横空出世。代表作品是《小蝌蚪找妈妈》、《牧笛》,两部动画都在国外获得极高评价,获得多个国内外奖项。《大闹天宫》将中国动画推向巅峰,这部动画长达120分钟,分上下两集。影片在伦敦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影片奖,现已发行到40多个国家和地区。复兴时期1977年后关键词:《哪吒闹海》文革的十年动乱,使黄金时期的中国动画落进了低谷。直到1977年后,中国动画才迎来复兴时期。这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动画片《哪吒闹海》。另外,机智勇敢的《黑猫警长》、充满智慧的《阿凡提》、简洁幽默的《三个和尚》,还有优美感人的《雪孩子》都是这个时期的作品。低谷时期1995年至2005年关键词:《宝莲灯》国产动画暴露出粗制滥造、内容幼稚等问题。随着进口动画进入国内,对国产动画的冲击更大。这是中国动画的低谷时期,唯一的亮点是1999年的《宝莲灯》,它的特点是制作方式与国际接轨,大量使用二维动画和三维动画结合。全面复兴时期2006年至今关键词:《大圣归来》佳作有电影动画《梁祝》、《马兰花》。去年,《大圣归来》是100%中国制造的第一部西游题材的3D动画电影,上映38天突破9亿票房,刷新中国动画电影的各种纪录。“就算是现在,我也非常喜欢这些片子。周末我要带老人、孩子一起来看,让女儿也看看我小时候看过的动画片。——70后刘女士”作者:成小珍钟达文

信息时报讯 (记者 成小珍 通讯员 钟达文)中国第一部动画片是什么?原来是1926年出品的《大闹画室》!“第56届羊城菊会”已正式亮相,本届菊会以“菊香动漫绘童梦”为主题,向中国经典动漫致敬。记者昨日走访获悉,配合菊展的举办,文化公园特别举办了中国经典动漫专题展览,讲述中国动漫的发展历程,介绍中国的经典、优秀动画作品,在传承民族经典的同时,留住美好回忆。第56届羊城菊会的“主角”不同一般,其创意为“菊香+动漫”,菊花扎作师傅们用大立菊、品种菊等各种菊花做成了中国经典动漫形象,包括美羊羊、黑猫警长、熊大、熊二等。除了赏菊,还能看展览!记者在文化公园看到,公园开辟了专门展厅,介绍中国经典动漫,展览将持续至12月15日。按时间顺序,展览将中国动漫的发展分为几个部分,从起步到辉煌、转折等。配合史料的介绍,罗列了该时期最为经典、优秀的动漫作品。“看了这个展览,我觉得我很幸福。”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初的刘女士告诉记者,展览介绍的经典、优秀动漫作品中,除了几部没印象外,其他的她都看过,而且印象深刻。“除了这些,还有《小鲤鱼跳龙门》,《骄傲的将军》,《人参娃娃》等,我当年赶上了中国动画发展最好的时代。”刘女士说,菊展很怀旧,勾起她的童年回忆。中国动画如何发展而来?起步阶段1926年到1946年关键词:万氏四兄弟 《铁扇公主》要说中国动画的起源,必须提到万氏四兄弟(万古蟾、万籁鸣、万超尘、万涤寰)。1926年,他们摄制了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揭开中国动画史的一页。但说到真正在亚洲甚至世界都产生影响的,则是1941年上映的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这部动画放映时间长达80分钟,一秒24帧。万氏兄弟的这些动画,加入了中国的美术元素,比如工笔画、水墨画。《铁扇公主》一上映,即在亚洲产生极大轰动。黄金阶段1950年到1977年关键词:水墨动画这时期涌现大量优秀作品,如中国第一部彩色木偶片《小小英雄》、木偶片《神笔》、中国第一部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等。1960年,令世界惊叹的“水墨动画”横空出世。代表作品是《小蝌蚪找妈妈》、《牧笛》,两部动画都在国外获得极高评价,获得多个国内外奖项。《大闹天宫》将中国动画推向巅峰,这部动画长达120分钟,分上下两集。影片在伦敦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影片奖,现已发行到40多个国家和地区。复兴时期1977年后关键词:《哪吒闹海》文革的十年动乱,使黄金时期的中国动画落进了低谷。直到1977年后,中国动画才迎来复兴时期。这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动画片《哪吒闹海》。另外,机智勇敢的《黑猫警长》、充满智慧的《阿凡提》、简洁幽默的《三个和尚》,还有优美感人的《雪孩子》都是这个时期的作品。低谷时期1995年至2005年关键词:《宝莲灯》国产动画暴露出粗制滥造、内容幼稚等问题。随着进口动画进入国内,对国产动画的冲击更大。这是中国动画的低谷时期,唯一的亮点是1999年的《宝莲灯》,它的特点是制作方式与国际接轨,大量使用二维动画和三维动画结合。全面复兴时期2006年至今关键词:《大圣归来》佳作有电影动画《梁祝》、《马兰花》。去年,《大圣归来》是100%中国制造的第一部西游题材的3D动画电影,上映38天突破9亿票房,刷新中国动画电影的各种纪录。“就算是现在,我也非常喜欢这些片子。周末我要带老人、孩子一起来看,让女儿也看看我小时候看过的动画片。——70后刘女士”作者:成小珍钟达文

信息时报 2683天前
1876 0 0

动漫文献收藏渐趋火热 从幕后走向台前

中国动画和漫画在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不同载体的文献资料,这些文献资料历经历史涤荡,仅存寥寥。随着我国动漫产业的深入发展,挖掘、研究这些珍贵的文献资料势在必行,因为它们不仅承载着中国动漫的过去,也能启发当下的创作、生产和研究,并逐渐成为产业链中的一部分,在实现经济价值的同时凸显出文化价值。动漫文献收藏渐趋火热中国动漫文献收藏起始于2004年前后,伴随着国家对动漫产业的扶持而开始。最初,一些民间个人藏家在做专题性收集时,仅将其作为一个小小的门类,未做太多关注,更没有出现专门的动漫收藏人群,相关藏品也不被看好,价格便宜,有些卖家基本是给钱就卖。以连环画、海报为例,品相稍好的五六十年代的古典题材连环画价格在几百元或上千元不等,而卡通类连环画一般是20元至50元,卡通题材老海报也就50元左右。2008年前后,随着动漫产业的蓬勃发展,精明的商家预感到动漫文献收藏的春天已经到来。从2009年至2014年,全国多地出现的动漫陈列馆、博物馆把动漫艺术文献收藏从幕后推向了台前,推动了动漫收藏专业群体的形成。2010年至今,国内先后建立了10余家不同规模的动漫主题博物馆。其中,中国动漫博物馆、中国动漫艺术陈列馆、上海动漫博物馆、上海电影博物馆、吉林动画学院动漫游戏博物馆这5家的馆藏数量较多,中山漫画馆、常州纺织服装学院动画史料馆分别以漫画和动画为专题,馆藏数量亦不可小觑。不论是博物馆还是陈列馆,都需要大量的动漫文献作为馆藏支撑。于是,博物馆机构开始在社会上通过购买或捐赠的形式筹集藏品,无形中刺激了动漫文献收藏,也带动了动漫学术研究。中国动漫博物馆属于佼佼者,不仅馆藏数量居于首位,重要的是藏品比较完整,能成体系地展示中国动漫文化的发展脉络。动漫文献怎么进入产业链稍晚于动漫主题博物馆出现的动漫专场拍卖则将动漫文献延伸成产业链的一个组成部分。2011年,第七届中国国际动漫节期间,西泠拍卖公司开创了中国内地首个漫画拍卖专场。随后不久,上海朵云轩也举办了首场漫画拍卖。从2011年至今,西泠拍卖公司已成功举办了4届漫画专场拍卖。从统计结果看,多数拍品超过估价数倍成交,其中,老一辈漫画艺术家的作品因艺术水准与时代特征,市场行情比较稳定,如万籁鸣的连环画《猴子捞月》原稿(全)以27.6万元成交;中国首部彩色宽频动画长片——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哪吒闹海》8帧起拍5万元,最终以52万元成交;丰子恺的《满园春色关不住》在今年春拍中以82.8万元成交。漫画插图专场作为西泠拍卖的创新特色门类被推出后,已渐成为中国漫画拍卖的一个品牌。通过拍卖对漫画的发展进行梳理,在收藏方向上进行细分,形成了全年龄段参与的氛围,不仅提升了收藏市场对漫画这个门类的认知度,也提升了杭州作为“动漫之都”的影响力。遗憾的是,拍品较多集中在年画、连环画、宣传画和传统漫画方面,对动画文献的梳理还不多,对“新漫画”的关注也远远不够,在动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动画作品和一批“文物级”动画文献还有待于进一步挖掘。在拍卖会之外,近两年,网络拍卖也渐渐成为大众收藏群体的主要渠道,比如淘宝网曾举办过宫崎骏等漫画大家的作品拍卖会,不过,收藏圈内人多集中在孔夫子旧书网和中国收藏热线这两个网站上进行藏品交易。专题动漫文献展览悄然形成近些年,一些老一辈动漫名家的个人艺术馆在其祖籍地纷纷成立,如华君武艺术馆、张乐平艺术馆、丰子恺纪念馆、黄尧工作室、黎青艺术馆等。这些艺术馆在成立时都会举办专业研讨会及相应的作品展览,专业策展人的介入适时提升了这类文献性、专题性漫画展览的规格和影响力。国内第一次集中展示动漫专题文献应是在2008年。那一年,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在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院长张慧临的倡导下,成立了万氏兄弟纪念馆,开馆时展示了万籁鸣、万古蟾的部分手稿以及大量动画海报、老照片等。此次展览只能算是开了个头,在业界小圈子里有所影响。2009年10月,由扶持动漫产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承办的首届中国动漫艺术大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该展“第一次将动漫艺术作为一个整体在国家美术最高殿堂集中亮相;第一次将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的一批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俱佳的动漫艺术名家名作原稿、手稿、原画等成果汇集在一起,并适当兼顾新中国成立前的少量优秀作品,除新时期动漫作品外(新时期动漫大部分为电脑创作),展览以原稿原画原作为主,少数珍贵作品则以电脑CG技术还原的高仿真复制品代替”。这次大展的社会影响不言而喻。2013年,第十届中国国际动漫节举办了以动画海报为主题的“中国经典动画掠影展”,共展出近百件中国动画电影海报,囊括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的经典作品,如《小小英雄》(1953)、《骄傲的将军》(1956)、《大闹天宫》(1961)、《人参娃娃》(1962)、《孔雀公主》(1963)等,极具学术研究价值。展览后,这批海报悉数捐给了中国动漫博物馆。上述展览均以历史为线索,展示了中国动漫的发展历程。随着动漫文献的挖掘和整理,展览内容也越发类型化和专题化。比如知名动漫文献收藏家“空藏”两年多来在北京、济南、石家庄、洛阳等地,陆续举办了“《天书奇谭》上映30周年纪念特展”和“想你时,你在闹海——哪吒文化展”,展品包括人物设定稿、分镜头台本、动画赛璐珞、完成台本、海报、门票、火花等各类资料和实物。2014年5月,中国美术学院数字动画学院与笔者联合举办了“缘起——动画文献联展”,该展分为动画电影《大闹天宫》50周年文献纪念展和日本月冈贞夫教授捐赠的3000余件动画手稿和文献资料展。之后,该展览相继在第十一届常州国际动漫艺术周和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亮相。总的来说,随着动漫文献的深入挖掘、整理和研究,中国动漫在大力发展产业的同时必将重视发展动漫文化。只有源远流长的动漫文化得到更广泛的、更深入的传播,中国动漫的未来才更有特色。

中国动画和漫画在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不同载体的文献资料,这些文献资料历经历史涤荡,仅存寥寥。随着我国动漫产业的深入发展,挖掘、研究这些珍贵的文献资料势在必行,因为它们不仅承载着中国动漫的过去,也能启发当下的创作、生产和研究,并逐渐成为产业链中的一部分,在实现经济价值的同时凸显出文化价值。动漫文献收藏渐趋火热中国动漫文献收藏起始于2004年前后,伴随着国家对动漫产业的扶持而开始。最初,一些民间个人藏家在做专题性收集时,仅将其作为一个小小的门类,未做太多关注,更没有出现专门的动漫收藏人群,相关藏品也不被看好,价格便宜,有些卖家基本是给钱就卖。以连环画、海报为例,品相稍好的五六十年代的古典题材连环画价格在几百元或上千元不等,而卡通类连环画一般是20元至50元,卡通题材老海报也就50元左右。2008年前后,随着动漫产业的蓬勃发展,精明的商家预感到动漫文献收藏的春天已经到来。从2009年至2014年,全国多地出现的动漫陈列馆、博物馆把动漫艺术文献收藏从幕后推向了台前,推动了动漫收藏专业群体的形成。2010年至今,国内先后建立了10余家不同规模的动漫主题博物馆。其中,中国动漫博物馆、中国动漫艺术陈列馆、上海动漫博物馆、上海电影博物馆、吉林动画学院动漫游戏博物馆这5家的馆藏数量较多,中山漫画馆、常州纺织服装学院动画史料馆分别以漫画和动画为专题,馆藏数量亦不可小觑。不论是博物馆还是陈列馆,都需要大量的动漫文献作为馆藏支撑。于是,博物馆机构开始在社会上通过购买或捐赠的形式筹集藏品,无形中刺激了动漫文献收藏,也带动了动漫学术研究。中国动漫博物馆属于佼佼者,不仅馆藏数量居于首位,重要的是藏品比较完整,能成体系地展示中国动漫文化的发展脉络。动漫文献怎么进入产业链稍晚于动漫主题博物馆出现的动漫专场拍卖则将动漫文献延伸成产业链的一个组成部分。2011年,第七届中国国际动漫节期间,西泠拍卖公司开创了中国内地首个漫画拍卖专场。随后不久,上海朵云轩也举办了首场漫画拍卖。从2011年至今,西泠拍卖公司已成功举办了4届漫画专场拍卖。从统计结果看,多数拍品超过估价数倍成交,其中,老一辈漫画艺术家的作品因艺术水准与时代特征,市场行情比较稳定,如万籁鸣的连环画《猴子捞月》原稿(全)以27.6万元成交;中国首部彩色宽频动画长片——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哪吒闹海》8帧起拍5万元,最终以52万元成交;丰子恺的《满园春色关不住》在今年春拍中以82.8万元成交。漫画插图专场作为西泠拍卖的创新特色门类被推出后,已渐成为中国漫画拍卖的一个品牌。通过拍卖对漫画的发展进行梳理,在收藏方向上进行细分,形成了全年龄段参与的氛围,不仅提升了收藏市场对漫画这个门类的认知度,也提升了杭州作为“动漫之都”的影响力。遗憾的是,拍品较多集中在年画、连环画、宣传画和传统漫画方面,对动画文献的梳理还不多,对“新漫画”的关注也远远不够,在动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动画作品和一批“文物级”动画文献还有待于进一步挖掘。在拍卖会之外,近两年,网络拍卖也渐渐成为大众收藏群体的主要渠道,比如淘宝网曾举办过宫崎骏等漫画大家的作品拍卖会,不过,收藏圈内人多集中在孔夫子旧书网和中国收藏热线这两个网站上进行藏品交易。专题动漫文献展览悄然形成近些年,一些老一辈动漫名家的个人艺术馆在其祖籍地纷纷成立,如华君武艺术馆、张乐平艺术馆、丰子恺纪念馆、黄尧工作室、黎青艺术馆等。这些艺术馆在成立时都会举办专业研讨会及相应的作品展览,专业策展人的介入适时提升了这类文献性、专题性漫画展览的规格和影响力。国内第一次集中展示动漫专题文献应是在2008年。那一年,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在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院长张慧临的倡导下,成立了万氏兄弟纪念馆,开馆时展示了万籁鸣、万古蟾的部分手稿以及大量动画海报、老照片等。此次展览只能算是开了个头,在业界小圈子里有所影响。2009年10月,由扶持动漫产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承办的首届中国动漫艺术大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该展“第一次将动漫艺术作为一个整体在国家美术最高殿堂集中亮相;第一次将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的一批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俱佳的动漫艺术名家名作原稿、手稿、原画等成果汇集在一起,并适当兼顾新中国成立前的少量优秀作品,除新时期动漫作品外(新时期动漫大部分为电脑创作),展览以原稿原画原作为主,少数珍贵作品则以电脑CG技术还原的高仿真复制品代替”。这次大展的社会影响不言而喻。2013年,第十届中国国际动漫节举办了以动画海报为主题的“中国经典动画掠影展”,共展出近百件中国动画电影海报,囊括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的经典作品,如《小小英雄》(1953)、《骄傲的将军》(1956)、《大闹天宫》(1961)、《人参娃娃》(1962)、《孔雀公主》(1963)等,极具学术研究价值。展览后,这批海报悉数捐给了中国动漫博物馆。上述展览均以历史为线索,展示了中国动漫的发展历程。随着动漫文献的挖掘和整理,展览内容也越发类型化和专题化。比如知名动漫文献收藏家“空藏”两年多来在北京、济南、石家庄、洛阳等地,陆续举办了“《天书奇谭》上映30周年纪念特展”和“想你时,你在闹海——哪吒文化展”,展品包括人物设定稿、分镜头台本、动画赛璐珞、完成台本、海报、门票、火花等各类资料和实物。2014年5月,中国美术学院数字动画学院与笔者联合举办了“缘起——动画文献联展”,该展分为动画电影《大闹天宫》50周年文献纪念展和日本月冈贞夫教授捐赠的3000余件动画手稿和文献资料展。之后,该展览相继在第十一届常州国际动漫艺术周和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亮相。总的来说,随着动漫文献的深入挖掘、整理和研究,中国动漫在大力发展产业的同时必将重视发展动漫文化。只有源远流长的动漫文化得到更广泛的、更深入的传播,中国动漫的未来才更有特色。

1633 0 0

中国动漫繁荣背后:优秀作品缺乏发表平台

正如日本著名的指挥家小泽征尔用“我辈只能跪着听”来盛赞阿炳的曲子一样。“万氏兄弟”这个名字,在手冢治虫的心里,也有着崇高的地位。万氏兄弟是中国动漫产业片的先驱,被无数70后、80后奉为经典的《大闹天宫》就是其代表作。《大闹天宫》、《骄傲的将军》、《九色鹿》、《小蝌蚪找妈妈》等等作品,可以说让中国动画在世界漫画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这些作品甚至对同时代的日本同行也有影响。在这波高潮之后,国产动漫生产了一批作品,其中有《喜羊羊与灰太狼》等,引发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但《蓝猫》引发了批评,主要问题是被认为情节粗糙、深度不够。尽管如此,中国动画还是取得了一定的繁荣,2010年,电视动画片销售总额从2006年的11834万元逐步上升到2010年的81954万元。自2004年国家大力扶持动漫产业以来,全国各省市都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杭州、苏州、南京等10多个城市都设置了一项专门的“播出奖励”,且各地标准颇为相似:在地级市以上播出的二维动画奖励500元/分钟,三维1000元/分钟,上限为100万元;在中央台播出的,则在此基础上翻倍,上限为200万元。其中,以南京的奖励最高,其在中央台播出的动画片,按二维2000元/分钟、三维3000元/分钟予以奖励。在人才方面,据《动漫蓝皮书: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报告(2014)》的数据显示,我国动漫产业共有企业4600余家,从业人员50余万人。而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批人才相当国际化。从1990年代末开始,中国公司如杭州飞龙动画等已经开始承担中国动画公司的外包业务,到目前这条产业链已经非常成熟,大量知名的日本动漫作品如《银魂》、《浪客剑心》等都有中国工作人员的参与。然而,在这种繁荣的背后,也存在许多问题。从个体上说,国产电视动画片交易价格甚至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平均交易价格仅相当于5年前的1/5至1/4,而制作成本却在成倍递增。以当下行情计算,国产电视动画片每分钟成本在1.2万元至2万元,而动画播出费最多只有制作成本的1/10,制作费用与播映收入的严重背离,不仅造成动画产业链的断层,也使行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动画片赚不到钱,就缺少投资;没人投资,动画的制作投入就很低;投入低,制作粗糙,就更难出好作品;没有好动画,就没观众看;没有观众,就更赚不到钱。在这种商业环境的缺陷下,前几年受到称赞的《魁拔》最终以停拍告终。缺乏良性的产业链可谓制约国产动漫崛起的重要原因。轻小说、动漫、广播剧、TV动画、剧场版电影、真人化电视剧、舞台剧……有近百年发展历程的日本动漫具有十分完整的产业链,从最初的小说到最终TV化、影视化环环相扣,每一个环节都有特定的消费者,可为原作者和制作方带来收益。小说和漫画有专门的杂志刊物发表,动画公司制作的动漫由电视台购买播放,如果观众反响好,将被投拍成真人电视剧或电影。此外,衍生的周边商品也能带来巨额利润。而中国的产业链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优秀的作品缺乏发表平台,国产漫画即使在刊物上发表,由于题材和资金限制,能被制作成动画的极少。而且在版权意识薄弱、盗版泛滥的市场状况下,衍生商品的发展也是捉襟见肘。原标题:中国动漫繁荣背后:优秀的作品缺乏发表平台来源:时代周报 记者:张子宇 实习生:吴为璐

正如日本著名的指挥家小泽征尔用“我辈只能跪着听”来盛赞阿炳的曲子一样。“万氏兄弟”这个名字,在手冢治虫的心里,也有着崇高的地位。万氏兄弟是中国动漫产业片的先驱,被无数70后、80后奉为经典的《大闹天宫》就是其代表作。《大闹天宫》、《骄傲的将军》、《九色鹿》、《小蝌蚪找妈妈》等等作品,可以说让中国动画在世界漫画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这些作品甚至对同时代的日本同行也有影响。在这波高潮之后,国产动漫生产了一批作品,其中有《喜羊羊与灰太狼》等,引发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但《蓝猫》引发了批评,主要问题是被认为情节粗糙、深度不够。尽管如此,中国动画还是取得了一定的繁荣,2010年,电视动画片销售总额从2006年的11834万元逐步上升到2010年的81954万元。自2004年国家大力扶持动漫产业以来,全国各省市都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杭州、苏州、南京等10多个城市都设置了一项专门的“播出奖励”,且各地标准颇为相似:在地级市以上播出的二维动画奖励500元/分钟,三维1000元/分钟,上限为100万元;在中央台播出的,则在此基础上翻倍,上限为200万元。其中,以南京的奖励最高,其在中央台播出的动画片,按二维2000元/分钟、三维3000元/分钟予以奖励。在人才方面,据《动漫蓝皮书: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报告(2014)》的数据显示,我国动漫产业共有企业4600余家,从业人员50余万人。而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批人才相当国际化。从1990年代末开始,中国公司如杭州飞龙动画等已经开始承担中国动画公司的外包业务,到目前这条产业链已经非常成熟,大量知名的日本动漫作品如《银魂》、《浪客剑心》等都有中国工作人员的参与。然而,在这种繁荣的背后,也存在许多问题。从个体上说,国产电视动画片交易价格甚至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平均交易价格仅相当于5年前的1/5至1/4,而制作成本却在成倍递增。以当下行情计算,国产电视动画片每分钟成本在1.2万元至2万元,而动画播出费最多只有制作成本的1/10,制作费用与播映收入的严重背离,不仅造成动画产业链的断层,也使行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动画片赚不到钱,就缺少投资;没人投资,动画的制作投入就很低;投入低,制作粗糙,就更难出好作品;没有好动画,就没观众看;没有观众,就更赚不到钱。在这种商业环境的缺陷下,前几年受到称赞的《魁拔》最终以停拍告终。缺乏良性的产业链可谓制约国产动漫崛起的重要原因。轻小说、动漫、广播剧、TV动画、剧场版电影、真人化电视剧、舞台剧……有近百年发展历程的日本动漫具有十分完整的产业链,从最初的小说到最终TV化、影视化环环相扣,每一个环节都有特定的消费者,可为原作者和制作方带来收益。小说和漫画有专门的杂志刊物发表,动画公司制作的动漫由电视台购买播放,如果观众反响好,将被投拍成真人电视剧或电影。此外,衍生的周边商品也能带来巨额利润。而中国的产业链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优秀的作品缺乏发表平台,国产漫画即使在刊物上发表,由于题材和资金限制,能被制作成动画的极少。而且在版权意识薄弱、盗版泛滥的市场状况下,衍生商品的发展也是捉襟见肘。原标题:中国动漫繁荣背后:优秀的作品缺乏发表平台来源:时代周报 记者:张子宇 实习生:吴为璐

1625 0 0

动画“中国学派”一甲子不忘初心 上海美影厂迎60华诞

新华社上海6月1日电 题:动画“中国学派”一甲子不忘初心——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迎来60华诞新华社记者许晓青动画“中国学派”的摇篮——上海电影集团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日迎来60华诞。从《大闹天宫》到《哪吒闹海》,从《小蝌蚪找妈妈》到《山水情》,从《金猴降妖》到《宝莲灯》,还有三个和尚、九色鹿、阿凡提、雪孩子、西岳奇童、葫芦兄弟、黑猫警长、没头脑和不高兴……走过一甲子,上海美影厂孕育出品了600多部动画作品,获得了动画界“中国学派”的美誉。站在新起点,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影视市场竞争,几代中国动画人始终不忘初心,继往开来。“4年只做一部动画” 经典藏在细节中“4年只做了一部动画电影,这与今天有些剧组4个月拍一部电影完全不同,老一辈艺术家的付出可以用伟大来形容。”上海电影集团总裁任仲伦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成立60周年之际十分感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上海电影制片厂美术片组诞生,在此基础上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于1957年成立。其创造的最重要里程碑之一是《大闹天宫》。“老艺术家们甘耐寂寞,每天加班加点,为的是让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动画形象站起来。”上海美影厂现任负责人郑虎说。半个多世纪前,《大闹天宫》的诞生圆了中国早期动画开山者之一万籁鸣的“西游梦”。如今年逾八旬的万籁鸣之子万国伟回忆,父亲酷爱《西游记》,尤其是大闹天宫。上世纪50年代他走到哪里都带着一本《西游记》小册子,在上面写写画画,把整部动画片脚本的框架都标在了上面。“最难完成的是孙悟空的形象设计,大家总觉得不够完美,后来请当时演绍剧的‘南猴王’一个个动作讲解,猴要有‘猴腔’,这样才最终有了动画孙悟空形象。”《大闹天宫》原画组组长、81岁高龄的严定宪回忆。直至今日,上海美影厂依然保持着老艺术家们为动画片“接地气、下生活”的创作习惯。扛起中国特色动画审美之旗“我不愿模仿!”这是已故上海美影厂首任厂长特伟经常提起的五个字。他被称为中国“水墨动画之父”、动画电影“中国学派”创始人之一。在他的领导下,自上世纪50年代起,上海美影厂走出了一条有别于西方国家动画发展模式的中国之路。从1955年筹备《骄傲的将军》开始,特伟主导的美术电影创作就尝试探索中国传统戏曲与动画的结合。很快上海美影厂又从齐白石国画中汲取灵感,艺术团队夜以继日研发,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诞生了。后来,又有《牧笛》《鹿铃》《山水情》等,动画界的“中国学派”初具规模,扛起中国特色动画审美之旗。多位八旬高龄的老艺术家说,动画“中国学派”能在世界上站稳脚跟,靠的是不忘初心,坚守文化自信。1957年进入美影厂的钱运达曾被派去捷克实习,回国那天就立下志向,“要拍出中国味的动画”。后来,他执导《金色的海螺》特别选择剪纸工艺;改革开放后,又执导《天书奇谭》,突出中国古典神话风格。今年已88岁高龄的他说:“我们的木偶片,剪纸片,加上美术、音乐、台词、表演等等,都是要寻找民族动画的东西。”新甲子,动画“中国学派”谋复兴近年来,中国电影产业快速发展,多部国产动画电影单片票房过亿元。上海美影厂所积累的中国原创动画形象知识产权估值累计超过100亿元,而动画“中国学派”的复兴依然任重道远。6月1日,上海美影厂发布2017年至2021年新片及创作五年计划,传统经典动画形象将“再生”,一批全新的动画系列也将问世。2017年暑期,院线动画大作《大耳朵图图之美食狂想曲》将率先登场。更令“粉丝”兴奋的是,今年国庆档期,童自荣配音的阿凡提,将“搭档”李扬配音的巴依老爷,首次登上院线银幕,演绎3D影院动画《阿凡提》。围绕经典形象开发,上海美影厂还将出品影院动画片《雪孩子之伴我一生》《孙悟空之火焰山》,新制作的《神奇少年桑桑三部曲》《五重奏》《巨人花园》《孔子之道》《小熊包子》等,有望覆盖全年龄段动画观众,构建起更全面的动画娱乐产业链。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水墨动画传承之作,艺术大片《斑羚飞渡》继承前辈艺术家的创新精神,将当代国画的水墨动物形象搬上大银幕。“美影新生代不是简单复制前辈的工作,而是不断创新,相信未来一定会迎来动画‘中国学派’的复兴。”青年水墨动画导演施屹说。

新华社上海6月1日电 题:动画“中国学派”一甲子不忘初心——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迎来60华诞新华社记者许晓青动画“中国学派”的摇篮——上海电影集团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日迎来60华诞。从《大闹天宫》到《哪吒闹海》,从《小蝌蚪找妈妈》到《山水情》,从《金猴降妖》到《宝莲灯》,还有三个和尚、九色鹿、阿凡提、雪孩子、西岳奇童、葫芦兄弟、黑猫警长、没头脑和不高兴……走过一甲子,上海美影厂孕育出品了600多部动画作品,获得了动画界“中国学派”的美誉。站在新起点,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影视市场竞争,几代中国动画人始终不忘初心,继往开来。“4年只做一部动画” 经典藏在细节中“4年只做了一部动画电影,这与今天有些剧组4个月拍一部电影完全不同,老一辈艺术家的付出可以用伟大来形容。”上海电影集团总裁任仲伦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成立60周年之际十分感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上海电影制片厂美术片组诞生,在此基础上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于1957年成立。其创造的最重要里程碑之一是《大闹天宫》。“老艺术家们甘耐寂寞,每天加班加点,为的是让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动画形象站起来。”上海美影厂现任负责人郑虎说。半个多世纪前,《大闹天宫》的诞生圆了中国早期动画开山者之一万籁鸣的“西游梦”。如今年逾八旬的万籁鸣之子万国伟回忆,父亲酷爱《西游记》,尤其是大闹天宫。上世纪50年代他走到哪里都带着一本《西游记》小册子,在上面写写画画,把整部动画片脚本的框架都标在了上面。“最难完成的是孙悟空的形象设计,大家总觉得不够完美,后来请当时演绍剧的‘南猴王’一个个动作讲解,猴要有‘猴腔’,这样才最终有了动画孙悟空形象。”《大闹天宫》原画组组长、81岁高龄的严定宪回忆。直至今日,上海美影厂依然保持着老艺术家们为动画片“接地气、下生活”的创作习惯。扛起中国特色动画审美之旗“我不愿模仿!”这是已故上海美影厂首任厂长特伟经常提起的五个字。他被称为中国“水墨动画之父”、动画电影“中国学派”创始人之一。在他的领导下,自上世纪50年代起,上海美影厂走出了一条有别于西方国家动画发展模式的中国之路。从1955年筹备《骄傲的将军》开始,特伟主导的美术电影创作就尝试探索中国传统戏曲与动画的结合。很快上海美影厂又从齐白石国画中汲取灵感,艺术团队夜以继日研发,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诞生了。后来,又有《牧笛》《鹿铃》《山水情》等,动画界的“中国学派”初具规模,扛起中国特色动画审美之旗。多位八旬高龄的老艺术家说,动画“中国学派”能在世界上站稳脚跟,靠的是不忘初心,坚守文化自信。1957年进入美影厂的钱运达曾被派去捷克实习,回国那天就立下志向,“要拍出中国味的动画”。后来,他执导《金色的海螺》特别选择剪纸工艺;改革开放后,又执导《天书奇谭》,突出中国古典神话风格。今年已88岁高龄的他说:“我们的木偶片,剪纸片,加上美术、音乐、台词、表演等等,都是要寻找民族动画的东西。”新甲子,动画“中国学派”谋复兴近年来,中国电影产业快速发展,多部国产动画电影单片票房过亿元。上海美影厂所积累的中国原创动画形象知识产权估值累计超过100亿元,而动画“中国学派”的复兴依然任重道远。6月1日,上海美影厂发布2017年至2021年新片及创作五年计划,传统经典动画形象将“再生”,一批全新的动画系列也将问世。2017年暑期,院线动画大作《大耳朵图图之美食狂想曲》将率先登场。更令“粉丝”兴奋的是,今年国庆档期,童自荣配音的阿凡提,将“搭档”李扬配音的巴依老爷,首次登上院线银幕,演绎3D影院动画《阿凡提》。围绕经典形象开发,上海美影厂还将出品影院动画片《雪孩子之伴我一生》《孙悟空之火焰山》,新制作的《神奇少年桑桑三部曲》《五重奏》《巨人花园》《孔子之道》《小熊包子》等,有望覆盖全年龄段动画观众,构建起更全面的动画娱乐产业链。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水墨动画传承之作,艺术大片《斑羚飞渡》继承前辈艺术家的创新精神,将当代国画的水墨动物形象搬上大银幕。“美影新生代不是简单复制前辈的工作,而是不断创新,相信未来一定会迎来动画‘中国学派’的复兴。”青年水墨动画导演施屹说。

新浪动漫 2120天前
1378 0 0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