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专业的票房统计数据,截止到2月10日,动画电影《熊出没·重返地球》累计票房已超7.17亿人民币,打破由《熊出没·原始时代》创下的“熊出没”系列电影内地票房纪录并持续刷新。这个票房成绩也使《熊出没·重返地球》成为中国影史春节档动画电影票房冠军,春节档动画电影票房榜上前5名均为《熊出没》大电影。
近日,十月文化及光线彩条屋影业正式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并共同推出三部国产动画电影新作:《深海》、《西游记之大圣闹天宫》(后简称《大圣闹天宫》),以及与可可豆动画联合出品的《哪吒之魔童降世》。
近日,十月文化及光线彩条屋影业正式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并共同推出三部国产动画电影新作:《深海》、《西游记之大圣闹天宫》(后简称《大圣闹天宫》),以及与可可豆动画联合出品的《哪吒之魔童降世》。
12月16日,第四届北京环保动漫设计大赛线下创作活动——环保漫画现场创作大赛将要在中央民族大学大学生活动中心开启征程,拉开整个线下活动的序幕。
12月16日,第四届北京环保动漫设计大赛线下创作活动——环保漫画现场创作大赛将要在中央民族大学大学生活动中心开启征程,拉开整个线下活动的序幕。
较之日本漫展的专业性,中国漫展还欠缺哪些撩人的套路呢?March comes in like a lion and goes out like a lamb.所谓三月来如狮,去时如羔羊。三月在花开的季节里走到尾端,四月首先来临是众多期待的“清明节假期”。ACG的学生党、上班族们也终于有了空闲去逛一逛梦寐的漫展。北京IDO21,武汉的AP,以及南京的GJ20都将在这个小长假里拉开帷幕。中国二次元的受众与日递增,但线下漫展的人数好像并没有随之上扬。这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漫展在专业化程度上,还需要向隔壁多多学习。恰逢上周末Anime Japan2017落下大幕,今天我们就从Anime Japan2017的体系入手,看看中国漫展所欠缺的“套路”。今年的AJ2017从2017年3月23日开始,到26日结束,总体参展观众人数为145453,较之去年有了7个百分点的上涨,保持了2014年创办以来的稳定增长。对比中国漫展人数的波动起伏,日本漫展究竟在哪方面做的更为出色呢?一、漫展的准确定位一谈起国内漫展,大家第一反应是什么?CJ?萤火虫?上海CP?还是北京IDO?为什么国内漫展的名声并不算赫赫有名呢?原因很简单:漫展对自身的定位。中国漫展给观众留下的印象大多是杂乱无章的,COSER、唱见、舞见、厂商作品宣传,周边贩卖应有尽有,看似一片繁华,但包含着漫展创办方初衷不明的隐忧。漫展创办方的出发点是获取利益收入,于是尽量拉拢人气,邀请嘉宾,邀请人气制作厂商参展,最终的结果或许是有所受益。但慢慢的,观众们发现,好像国内每个漫展的套路都极为相似,漫展的可替代性极高,那我去不去漫展并不由举办的时间所左右,还不是随心情决定?漫展的观众人流量如何得以稳定?而同样的,我们来看这次的AJ2017,AJ的定位是什么呢?B2C、B2B的交流平台,参展的都是国际有名的公司,而且划分了主会场、创意展览区和商务区三个区域。AJ对自己的定位很清楚,就是为了ACG厂商展出自己的作品,并吸引消费者和合作厂商的目光。这种精确的定位既提升了厂商参展的目标明确性,也成功撩到了众多消费者的视觉体验。二、漫展的时代气息二次元消费者追求的本质核心是什么?新鲜感!在今年的AJ上,FGO的AR技术就吸引了不少人群。AR和VR作为当今科技前沿的两个领域,科技以一种ACG受众人群普遍接受度较高的形式展现出来,既在科普知识,也大大提高了消费者的兴趣。(图片翻译:FGOAR 盖章竞走)那如果没有时代的科技前沿技术,是否就无法满足受众的新鲜感呢?当然不是!这次AJ2017的官方主商品是什么呢?传统工艺与动画!俗话说:高手在民间。民间的手工艺品总给人以以外的惊喜,而这次AJ的活动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动画相结合,成功满足了二次元群体追求新鲜的需求。(图片翻译:传统工艺与动画)国内不少漫展为什么保留不住人群,因为创新意识不够。今年你去漫展看到的二次元偶像的舞台表演、Cosplay、游戏、动画的PV,感觉心满意足。明年你接着来,虽然人物变了,视频变了,但总有时光倒流的错觉。那么第三年你还会回来吗?不一定。归根到底,漫展的时代气息,要求的是变动,是突破原有的思想禁锢,能满足新鲜度的是创新思维的存在,而不是创意的具体内容。三、漫展的“限定”套路漫展限定的套路一直是宅男宅女们出门的内生推动力,中国的游戏厂商也进行了相应的尝试。网易的《阴阳师》去年有一项运营推广活动着实提升了漫展的流量。在去年的北京IDO和广州萤火虫漫展上,以漫展定位获取特典皮肤。日本大型漫展为什么都拥有稳定的客流?最基础的原因就是漫展可以买特典。这类限定商品的特点是只有在漫展现场限量贩卖,错过了就需要另觅他法。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日本的OTAKU们的“处女座完美情结”充分爆发,不得不冲向漫展的现场。而中国漫展上的商品,大多数某宝就能一键得到,那么中国的死宅们还有什么理由多次踏上重复无趣的漫展征途呢?(图片翻译:特卖品,4月10日开始接受预定)的确日本漫展有着令人艳羡的客流量,但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日本漫展的成功是建立在其深入的市场规则思考之下的,中国漫展与其羡慕,不如脚踏实地改变,学习那份以消费者为先的战略思想。
较之日本漫展的专业性,中国漫展还欠缺哪些撩人的套路呢?March comes in like a lion and goes out like a lamb.所谓三月来如狮,去时如羔羊。三月在花开的季节里走到尾端,四月首先来临是众多期待的“清明节假期”。ACG的学生党、上班族们也终于有了空闲去逛一逛梦寐的漫展。北京IDO21,武汉的AP,以及南京的GJ20都将在这个小长假里拉开帷幕。中国二次元的受众与日递增,但线下漫展的人数好像并没有随之上扬。这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漫展在专业化程度上,还需要向隔壁多多学习。恰逢上周末Anime Japan2017落下大幕,今天我们就从Anime Japan2017的体系入手,看看中国漫展所欠缺的“套路”。今年的AJ2017从2017年3月23日开始,到26日结束,总体参展观众人数为145453,较之去年有了7个百分点的上涨,保持了2014年创办以来的稳定增长。对比中国漫展人数的波动起伏,日本漫展究竟在哪方面做的更为出色呢?一、漫展的准确定位一谈起国内漫展,大家第一反应是什么?CJ?萤火虫?上海CP?还是北京IDO?为什么国内漫展的名声并不算赫赫有名呢?原因很简单:漫展对自身的定位。中国漫展给观众留下的印象大多是杂乱无章的,COSER、唱见、舞见、厂商作品宣传,周边贩卖应有尽有,看似一片繁华,但包含着漫展创办方初衷不明的隐忧。漫展创办方的出发点是获取利益收入,于是尽量拉拢人气,邀请嘉宾,邀请人气制作厂商参展,最终的结果或许是有所受益。但慢慢的,观众们发现,好像国内每个漫展的套路都极为相似,漫展的可替代性极高,那我去不去漫展并不由举办的时间所左右,还不是随心情决定?漫展的观众人流量如何得以稳定?而同样的,我们来看这次的AJ2017,AJ的定位是什么呢?B2C、B2B的交流平台,参展的都是国际有名的公司,而且划分了主会场、创意展览区和商务区三个区域。AJ对自己的定位很清楚,就是为了ACG厂商展出自己的作品,并吸引消费者和合作厂商的目光。这种精确的定位既提升了厂商参展的目标明确性,也成功撩到了众多消费者的视觉体验。二、漫展的时代气息二次元消费者追求的本质核心是什么?新鲜感!在今年的AJ上,FGO的AR技术就吸引了不少人群。AR和VR作为当今科技前沿的两个领域,科技以一种ACG受众人群普遍接受度较高的形式展现出来,既在科普知识,也大大提高了消费者的兴趣。(图片翻译:FGOAR 盖章竞走)那如果没有时代的科技前沿技术,是否就无法满足受众的新鲜感呢?当然不是!这次AJ2017的官方主商品是什么呢?传统工艺与动画!俗话说:高手在民间。民间的手工艺品总给人以以外的惊喜,而这次AJ的活动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动画相结合,成功满足了二次元群体追求新鲜的需求。(图片翻译:传统工艺与动画)国内不少漫展为什么保留不住人群,因为创新意识不够。今年你去漫展看到的二次元偶像的舞台表演、Cosplay、游戏、动画的PV,感觉心满意足。明年你接着来,虽然人物变了,视频变了,但总有时光倒流的错觉。那么第三年你还会回来吗?不一定。归根到底,漫展的时代气息,要求的是变动,是突破原有的思想禁锢,能满足新鲜度的是创新思维的存在,而不是创意的具体内容。三、漫展的“限定”套路漫展限定的套路一直是宅男宅女们出门的内生推动力,中国的游戏厂商也进行了相应的尝试。网易的《阴阳师》去年有一项运营推广活动着实提升了漫展的流量。在去年的北京IDO和广州萤火虫漫展上,以漫展定位获取特典皮肤。日本大型漫展为什么都拥有稳定的客流?最基础的原因就是漫展可以买特典。这类限定商品的特点是只有在漫展现场限量贩卖,错过了就需要另觅他法。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日本的OTAKU们的“处女座完美情结”充分爆发,不得不冲向漫展的现场。而中国漫展上的商品,大多数某宝就能一键得到,那么中国的死宅们还有什么理由多次踏上重复无趣的漫展征途呢?(图片翻译:特卖品,4月10日开始接受预定)的确日本漫展有着令人艳羡的客流量,但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日本漫展的成功是建立在其深入的市场规则思考之下的,中国漫展与其羡慕,不如脚踏实地改变,学习那份以消费者为先的战略思想。
十二五规划以后,国产动画的一些老IP被重新重视起来,葫芦娃、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大闹天宫、黑猫警长掀起重拍风,只是这些老IP的重启却并未取得太多令人欢喜的结果。2015年《黑猫警长之翡翠之星》大电影在院线播出,最终4000万的制作成本只收回7048.1万的票房。2016年葫芦娃重返荧屏,重制后的《新葫芦兄弟》预计拍5季260集,豆瓣评分只给了3.6分,对比1986年的老版《葫芦兄弟》,短短13集,豆瓣评分则高至8.8分。 “傻白甜”、形象设定网红化、画面简陋、剧情拖沓拼凑,连本身所有的中国文化元素也消失殆尽。再反观旧版的葫芦娃,典型的中国娃娃画法:圆胖脸,眼珠黑白分明,紧抿着嘴,线条多是有力的直线,表现了这个角色正义霸气耿直的性格。表情多是夸张的横眉竖眼,动作一板一眼,有着京剧特有的表演风格。场景运用水墨画手法,纸纹、色彩的晕染肌理都很明显,画面细节丰富,背景和人物风格统一和谐。充分显示了老一辈动画人的匠心精神。打着“怀旧”“回归初心”的旗号,进行重制或者翻拍改编再创作并无不可,像迪士尼的经典重制就很成功,但若是像葫芦娃这样巴着经典却在实际制作中偷工减料,以及其他类似同种的做法绝不是中国动漫正确的启动模式。80后和部分90后怀念葫芦娃怀念黑猫警长,因为在他们的小时候国产的动画作品就只有这些,当时国内播放的动画片也屈指可数,电视台没有现在的多,动画处于一个几乎无人问津的行业,电视台播放动画片也不过是葫芦娃、黑猫警长、阿凡提、宝莲灯、天书奇谭等老动画和唐老鸭、鼹鼠的循环播放,之后又有了《蓝猫淘气三千问》《西游记》和部分引入国内的小部分日本动漫。如今已经步入中青年的这批人怀念黑猫警长怀念葫芦娃,何尝不是在借此怀念他们的童年和少年。正如被哆啦A梦陪伴的人怀念蓝胖子一样。 水墨画、木偶戏、剪纸艺术运用于国产动画,是我国早期动画人的自我探索,做出的片子是经典的艺术片。但在现在,动画作品也如其他产品一样要面向市场接受市场和大众的检测。时代在发展,不同年龄代的动画受众其审美喜好也是不同的,在2016年的今天拿80年代的作品来给现在的小观众,他们或许并不买账。动画动漫不是小孩子的专利,不是少年的专利,也不是成年人的专利。关于动画的受众定位,考虑时不能为了迎合儿童而以低幼的作品舍弃青少年观众,也不能为了讨好年长的观众而舍弃孩子。木偶戏、水墨画、剪纸这传统文化因素理应受到保护,但如果纯粹以艺术的方式展现,大众未必能接受,高的艺术品向来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消化的。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是一个正确的方向,但要清醒的是,文化运用入动画中,是要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作用,而不是为了插入文化而插入。与其苦苦巴着老题材老IP却找不到正确的打开方式,还不如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怎么创新上。中国动漫行业的未来,需要更多能代表中国文化的新剧情、新故事,创新才是发展之路。
十二五规划以后,国产动画的一些老IP被重新重视起来,葫芦娃、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大闹天宫、黑猫警长掀起重拍风,只是这些老IP的重启却并未取得太多令人欢喜的结果。2015年《黑猫警长之翡翠之星》大电影在院线播出,最终4000万的制作成本只收回7048.1万的票房。2016年葫芦娃重返荧屏,重制后的《新葫芦兄弟》预计拍5季260集,豆瓣评分只给了3.6分,对比1986年的老版《葫芦兄弟》,短短13集,豆瓣评分则高至8.8分。 “傻白甜”、形象设定网红化、画面简陋、剧情拖沓拼凑,连本身所有的中国文化元素也消失殆尽。再反观旧版的葫芦娃,典型的中国娃娃画法:圆胖脸,眼珠黑白分明,紧抿着嘴,线条多是有力的直线,表现了这个角色正义霸气耿直的性格。表情多是夸张的横眉竖眼,动作一板一眼,有着京剧特有的表演风格。场景运用水墨画手法,纸纹、色彩的晕染肌理都很明显,画面细节丰富,背景和人物风格统一和谐。充分显示了老一辈动画人的匠心精神。打着“怀旧”“回归初心”的旗号,进行重制或者翻拍改编再创作并无不可,像迪士尼的经典重制就很成功,但若是像葫芦娃这样巴着经典却在实际制作中偷工减料,以及其他类似同种的做法绝不是中国动漫正确的启动模式。80后和部分90后怀念葫芦娃怀念黑猫警长,因为在他们的小时候国产的动画作品就只有这些,当时国内播放的动画片也屈指可数,电视台没有现在的多,动画处于一个几乎无人问津的行业,电视台播放动画片也不过是葫芦娃、黑猫警长、阿凡提、宝莲灯、天书奇谭等老动画和唐老鸭、鼹鼠的循环播放,之后又有了《蓝猫淘气三千问》《西游记》和部分引入国内的小部分日本动漫。如今已经步入中青年的这批人怀念黑猫警长怀念葫芦娃,何尝不是在借此怀念他们的童年和少年。正如被哆啦A梦陪伴的人怀念蓝胖子一样。 水墨画、木偶戏、剪纸艺术运用于国产动画,是我国早期动画人的自我探索,做出的片子是经典的艺术片。但在现在,动画作品也如其他产品一样要面向市场接受市场和大众的检测。时代在发展,不同年龄代的动画受众其审美喜好也是不同的,在2016年的今天拿80年代的作品来给现在的小观众,他们或许并不买账。动画动漫不是小孩子的专利,不是少年的专利,也不是成年人的专利。关于动画的受众定位,考虑时不能为了迎合儿童而以低幼的作品舍弃青少年观众,也不能为了讨好年长的观众而舍弃孩子。木偶戏、水墨画、剪纸这传统文化因素理应受到保护,但如果纯粹以艺术的方式展现,大众未必能接受,高的艺术品向来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消化的。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是一个正确的方向,但要清醒的是,文化运用入动画中,是要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作用,而不是为了插入文化而插入。与其苦苦巴着老题材老IP却找不到正确的打开方式,还不如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怎么创新上。中国动漫行业的未来,需要更多能代表中国文化的新剧情、新故事,创新才是发展之路。
中国动漫产业网讯 如今的国漫正在蓬勃发展,各种种类的漫剧层出不穷。但是不知道观众们在观赏剧集时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国漫很少采用实地取景,大多为虚拟架构的世界。不像日漫许多番剧都采用实地取景,这也导致了国内的“圣地巡礼”无法快速发展。下面小编搜集了一些议论评价对该问题进行相关总结分析。